明德书院与你一起领悟勤奋文化中的大智慧!
来源:深圳明德书院
日期:2020-01-08 18:41
浏览:163
导读:明德书院的企业文化中,“勤奋文化”被作为单独的一项内容被赋予晨读之重点。关于勤奋,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、被人称作“延安五老”的吴玉章先生曾有这样一首诗——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人至期颐亦不休。一息尚存须努力,留作青年好范畴。”
勤奋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“勤奋文化”之所以能够迅速在中华民族美好品德之林如此显眼夺目,必有其内涵和深意。“勤奋”这个词语出自于清朝平步青的《林西厓方伯》——"似此勤奋出力之员,岂可拘其家,不加奖励。”意思是,像这样勤勉努力,肯于付出的人怎么能拘泥于他的家世出身,而不去奖励重用呢?虽然“勤奋”这个词语历史并不久远,直到近现代才出现。但其意义不可不谓之深远,我们的领袖毛主席曾说——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,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,必须从不自满开始。
对自己,"学而不厌",对人家,"诲人不倦",我们应取这种态度。文豪郭沫若曾也写过一副读书联:"读不在三更五鼓,功只怕一曝十寒。"这句话指出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,不能一心血来潮搞突击。要想获得成功,必须锲而不舍、持之以恒,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
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,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,便大书一联:"识遍天下字;读尽人间书。"后经一老翁指点,遂改成:"发奋识遍天下字;立志读尽人间书。"
他曾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《谑浪》,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。当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,就决定把书抄回来。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大雪,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,一部十多万字的书,竟最终被他抄录到手。由于其勤奋好学,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,进而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。
虽然直接劝人勤奋的名言古训并不很多,但古人却早已用亲身的案例告诉我们选择“勤奋”的原因和答案。
春秋时的书,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,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,称为竹“简”,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;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,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。史学家司马迁曾在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这样记录孔子的读书习惯——【“(孔子)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曰:‘假我数年,若是,我于《易》则彬彬矣矣。’”】意思是,孔子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,不知翻阅了多少遍。这样读夹读去,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,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。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,孔子还谦虚他说:“假如让我多活几年,我就可以完全掌握《易》的文与质了。”因而,“韦编三绝”这个词语,从描述读书认真到了勤奋刻苦的代表,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奉为一代先圣,其卓越的天赋的背后更有其卓越的毅力。
他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,而因其生性好动,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,被隋炀帝发现了就免了他的差使——至此,李密还算是一个被“炒鱿鱼”的普通人。后来李密回乡后发愤读书,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。后来某天,李密骑着一头牛,出门看朋友。路途中他为了抓紧时间读书,就把《汉书》挂在牛角上——【《新唐书·李密传》“闻包恺在缑山,往从之。以蒲鞯乘牛,挂《汉书》一帙角上,行且读。”】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国公杨素,杨素便跟上问道:“你是哪儿的书生,学习这样用功啊?”李密认识杨素,赶紧下牛拜见。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,李密说:“《项羽传》。”交谈中,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个人才——杨素回家以后,对儿子杨玄感说:“我看李密的学识、才能和气度,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。”于是,杨玄感便结交了李密,他俩成为好朋友。再后来,徐文远评价李密:“魏公,君子也,能容贤士。”王世充评价其为:“李密天资明决,为龙为蛇,不可测也。”刻苦勤学能改变他人对自己的认知看法,更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局势与命运。最后,“勤奋文化”对于经商立业来说,我们还需引用的一句话——“有人天生有智慧;但他们,就象生来富有的人们,由于忽视对财富的培植增益,由于欠上债务,最后可以变成乞丐;而且失去他们的名声。”看来,生来便坐拥天赋、财富并不能代表一切,只有依靠勤奋和努力,才能使得家业长青。
总结: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劳一分才”,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,这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,也是教育青少年走向人生成就的必备途径。点击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即刻报名「国学商道大智慧」!